随着前端技术的不断发展,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使用window.postMessage来进行跨域通信。但是,不同的浏览器对于window.postMessage的支持情况并不相同。那么,什么样的浏览器目前支持window.postMessage呢?本文将会带领读者深入探究这个问题,并提供相关代码示例以指导读者如何进行开发。
window.postMessage的介绍
window.postMessage是HTML5中的一种新特性,它允许不同窗口之间进行跨域通信。当两个窗口处于不同的域名下时,常规的JavaScript脚本无法直接访问另一个窗口的DOM对象。通过使用window.postMessage方法,我们可以在两个窗口之间安全地传递数据。
window.postMessage方法接收两个参数:消息内容和目标窗口的源。例如:
targetWindow.postMessage(message, targetOrigin);
其中,targetWindow表示目标窗口的引用;message为要传递的信息,必须是原始值类型或可复制的对象;而targetOrigin则表示目标窗口所在的源,它可以是具体的源字符串(如'http://example.com')或通配符('*')。
当我们向另一个窗口发送一个消息时,该窗口会触发一个message事件。我们可以通过监听该事件来接收来自其他窗口的消息:
window.addEventListener('message', receiveMessage, false); function receiveMessage(event) { // 处理消息 }
window.postMessage的浏览器支持情况
目前,window.postMessage已经成为了前端开发中常用的跨域通信方式之一。然而,不同的浏览器对于window.postMessage的支持程度却存在差异。
以下是目前主流浏览器对于window.postMessage的支持情况:
- Chrome:从版本1开始支持
- Firefox:从版本3.5开始支持
- Safari:从版本4开始支持
- Opera:从版本10.60开始支持
- Internet Explorer:从IE8开始支持
根据上述数据,我们可以看到,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浏览器都已经支持window.postMessage方法。因此,作为开发者,我们可以放心地使用该方法进行跨域通信。
示例代码
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,用于演示如何在两个页面之间进行跨域通信:
-- 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 ------- --------- ----- ------ ------ 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 ------- ------ 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 ------- 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 - ----- ------------- 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 - - ------------ --- ---------- ------- -------
在子窗口(http://child.example.com)中:
-- 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 ------- --------- ----- ------ ------ 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 ------- ------ 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 -- --------------- 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 ------------- 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 ---------- ------- -------
在上述示例代码中,父窗口和子窗口都分别监听了message事件,并通过window.postMessage方法进行跨域通信。当我们点击子窗口中的按钮时,就会向父窗口发送一条消息,父窗口则会接收到该消息并打印出来。
结论
通过本文的介绍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目
来源:JavaScript中文网 ,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s://www.javascriptcn.com/post/14303